宣城事業單位拆遷補償規定2025,員工離職所取得補償金是否適用免稅政策,一、基本案情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28日向張某某支付最后一個月工資及終止勞動合同補償金共計74256元。2018年5月8日,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作為
一、基本案情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于2018年4月28日向張某某支付最后一個月工資及終止勞動合同補償金共計74256元。2018年5月8日,好麗友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作為扣繳義務人申報扣繳張某某該筆收入的個人所得稅19259.6元。北京市朝陽區稅務局麥子店稅務所辦理了該筆稅款入庫手續。
張某某不服該稅收征管行為于2018年11月28日向朝陽區稅務局申請行政復議。朝陽區稅務局于2019年1月21日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書》,決定維持前述個人所得稅征收行為。張某某不服,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判決駁回張某某的全部訴訟請求。張某某不服一審判決,上訴至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2019年7月,二審法院駁回上訴。
終審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觀點:法院認為,案件的爭議焦點為張某某取得的經濟補償金是否屬于免征個人所得稅的范圍。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制發的[2001]157號文中的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而張某某取得經濟補償金為因終止勞動合同所取得經濟補償金收入,因此不符合前述法律文件中規定的免征稅收入范圍。
二、律師點評
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以下簡稱“157號文”)第一款的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由此可見,稅法給予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一定程度上的免稅待遇。
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之結束,存在勞動合同解除和勞動合同終止兩種情形,在這兩種情形下,用人單位均需要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或賠償。
由此可見,稅法將勞動者在不同情形下取得的經濟補償/或賠償分為兩種情況,如果是解除勞動關系,可以享受一定程度的免稅;如果是終止勞動關系,必須全額繳納個人所得稅。
在本案中,終審法院北京市三中院審理的一個重要依據是157號文第一款,但事實上,該條款在2018年(即二審判決前)已經被《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以下簡稱“164號文”)所修改,盡管如此,164號文延續了157號文的精神,以上修改沒有改變實質性規定,二審判決也沒有任何錯誤。164號文第五款規定,“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3倍數額的部分,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值得注意的是,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的經濟補償金,是有法定上限的。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三、相關法律法規
① 《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勞動者本人或者額外支付勞動者一個月工資后,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勞動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滿后不能從事原工作,也不能從事由用人單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勞動者不能勝任工作,經過培訓或者調整工作崗位,仍不能勝任工作的;
(三)勞動合同訂立時所依據的客觀情況發生重大變化,致使勞動合同無法履行,經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未能就變更勞動合同內容達成協議的。
第四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終止:
(一)勞動合同期滿的;
(二)勞動者開始依法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
(三)勞動者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蹤的;
(四)用人單位被依法宣告破產的;
(五)用人單位被吊銷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或者用人單位決定提前解散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并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②《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財稅〔2001〕157號)
為進一步支持企業、事業單位、機關、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推進勞動人事制度改革,妥善安置有關人員,維護社會穩定,現對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的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二、個人領取一次性補償收入時按照國家和地方政府規定的比例實際繳納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費、基本養老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可以在計征其一次性補償收入的個人所得稅時予以扣除。
三、企業依照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宣告破產,企業職工從該破產企業取得的一次性安置費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
本通知自2001年10月1日起執行。以前規定與本通知規定不符的,一律按本通知規定執行。對于此前已發生而尚未進行稅務處理的一次性補償收入也按本通知規定執行。
③ 《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法修改后有關優惠政策銜接問題的通知》(財稅〔2018〕164號)
為貫徹落實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現將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銜接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五、關于解除勞動關系、提前退休、內部退養的一次性補償收入的政策
(一)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3倍數額的部分,不并入當年綜合所得,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
(二)個人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而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應按照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離退休年齡之間實際年度數平均分攤,確定適用稅率和速算扣除數,單獨適用綜合所得稅率表,計算納稅。計算公式:
應納稅額={〔(一次性補貼收入÷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費用扣除標準〕×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辦理提前退休手續至法定退休年齡的實際年度數
(三)個人辦理內部退養手續而取得的一次性補貼收入,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所得稅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58號)規定計算納稅。
法律分析:1、經濟補償金個稅免征額:計算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倍,總體經濟補償金如未超過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3倍,則不納稅。
2、應納稅額部分=經濟補償金-社平工資3倍;
3、【應納稅額/工作年限(超過12年按12年計算)-免征額35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經濟補償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員工離職得到的經濟補償金個人所得稅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計算。(應納稅額/工作年限-免征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經濟補償金應繳納的個人所得稅。【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第一款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七)財產租賃所得;(八)財產轉讓所得;(九)偶然所得。
法律分析:員工離職得到的經濟補償金要扣稅。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稅收征收管理,規范稅收征收和繳納行為,保障國家稅收收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凡依法由稅務機關征收的各種稅收的征收管理,均適用本法。
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征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法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征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法律主觀:你好,對于 離職補償金 免稅額的回答如下 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2021年頒布的《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 解除勞動關系 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 個人所得稅 問題的通知》第一條規定:“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 經濟補償金 、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 工資 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 解除勞動合同 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法律客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征免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一、個人因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補償收入(包括用人單位發放的經濟補償金、生活補助費和其他補助費用),其收入在當地上年職工平均工資3倍數額以內的部分,免征個人所得稅;超過的部分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個人因解除勞動合同取得經濟補償金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國稅發[1999]178號)的有關規定,計算征收個人所得稅。
法律分析:計算方法:
1.補償時間根據勞動者在單位的工作年限進行計算
2.前12個月的工資高于所在地用人單位的月平均公司的三倍,向其支付三倍的工資
3.補償的工資按照其離職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進行計算
對于離職補償金超過當地平均工資三倍數額的部分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準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宣城事業單位拆遷補償規定最新
●宣城事業單位拆遷補償規定文件
●宣城市拆遷標準
●宣城事業單位拆遷補償規定標準
●宣城市拆遷辦官網
●2020年宣城市拆遷
●宣城拆遷辦電話號碼
●宣城房屋拆遷
●宣城事業單位工資標準
●宣城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員工離職所取得補償金是否適用免稅政策呢
●員工離職所取得補償金是否適用免稅政策呢
●離職補償金免征個稅問題
●離職補償納稅有免除額嗎
●員工離職補償金繳稅嗎
●離職補償收稅嗎
●離職補償金征稅
●離職員工補償金怎么入賬,交個稅嗎
●離職補償金免稅額多少
●離職補償金 免稅
文章來源參考:【頭條】2025宣城事業單位拆遷補償規定文件,2020年宣城市拆遷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我們的本網站以便快速找到!
投稿:曹詩思
內容審核:李帥律師
電話:400-1598098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橋路甲40號二十一世紀大廈3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