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招商引資2025,印度計劃生育失敗了嗎, · 梁云風 | 文 首發秦朔朋友圈· 印度人口即將超過中國 最近,印度人口再創新高的新聞在國內互聯網上熱議。 根據今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日”聯合國發布
· 梁云風 | 文 首發秦朔朋友圈·
印度人口即將超過中國
最近,印度人口再創新高的新聞在國內互聯網上熱議。
根據今年7月11日“世界人口日”聯合國發布的最新一期《世界人口展望》報告,2023年,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到2050年,印度人口或將達到16.68億。
2019年,聯合國人口展望報告預測印度將在2027年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僅僅三年時間,這個時間被提前了四年。這固然有中國人口增速下降的原因,但印度的“窮追猛打”可能才是主要原因。
截至2022年,印度人口為14億1200萬人,雖然仍少于中國的14億2600萬人,但差距已經很小。
目前全球人口為79.42億人,印度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17.78%,幾乎相當于美國、印尼、巴西、孟加拉國和日本的人口之總和。
中印作為全球排名前二的人口大國,一向被拿來作比較。我做過一個簡表,對比中印兩國人口變化情況。
,單位:億
觀察發現,中印兩國人口差距于1991年到達頂峰,此后差距逐漸縮小。一方面是1990年代后中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政策在城市得到廣泛的推廣,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在鄧小平南巡后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經濟此后經歷了20多年的“起飛”階段,女性地位大大提升,避孕工具與意識也越來越成熟,再疊加生育成本的激增,中國人口終于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降了下來。
特別是2011年之后十年(2011-2022),中國人口增長了0.79億,而印度增長了2.3億,中印之間的人口差距終于拉近到只有1400萬,這也是聯合國預計2023年印度人口將全面超過中國的原因。
很多人就納悶了,印度不是在1952年就開始實施計劃生育嗎,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失敗了嗎?
印度版“計劃生育”
印度實施計劃生育的時間比中國早多了。
1952年,建國僅五年的印度政府就出臺了“全國計劃生育政策”(NFPP),絕育成為一種強制性政策。按當時官方的說法,有兩個以上孩子的男人就要絕育,以“消除貧困”為名強化了人口控制計劃。
但由于醫療資源、財政和人力限制,該計劃的執行并不到位,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20世紀60年代印度總和生育率依然接近6.0。
1966年,印度政府開始把絕育作為工作重點,設定硬指標來促進已婚育齡婦女使用避孕藥具。1975年,當時的印度總理英吉拉·甘地決定加大力度實施強制性節育,并將其稱之為“國家家庭福利方案”(NFWP),在此期間,警察奉命動員男性公民實施輸精管結扎術,政府公務員有動員絕育手術的指標,他們自己也往往要以絕育證書作為升職、分房、帶薪休假的憑證。
這次的“絕育運動”持續了19個月之久,共完成絕育手術800多萬次。但與印度龐大的人口基數比起來,這個數量微乎其微,而且一度引發騷亂,這也成為英吉拉之后下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后任政府不得不收縮政策。1980年印度的總和生育率仍高達4.9。
隨著人口基數的膨脹,印度政府繼續尋求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政策。2000年5月,印度人口跨越10億大關,執政的印人黨政府宣布成立由印度總理擔任主席的“國家人口委員會”以推進“二孩政策”。
與中國類似,經濟的增長才是最好的“避孕藥”,2000年后,隨著“二孩政策”的推進和經濟增長速度加快,印度生育率出現了較快的下降趨勢。
根據2020年12月公布的第五次“印度全國家庭健康調查”數據,2019~2020年度印度的總和生育率已降至2.2,印度22個邦和聯邦屬地中有19個生育率已降至 2.0,首次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
從人口社會學的角度來看,目前印度的總和生育率是最理想的狀態,既避免了人口過快增長帶來的社會撫養成本過大,又得以享受充足的人口紅利。
不過,從內部實際情況來看,印度同樣面臨著人口出生率不均衡等現象。一些經濟較為發達的邦的整體生育率已下降到1.9,但北方邦等部分地區總和生育率仍高達2.7,遠高于印度平均水平。
印度的計劃生育政策背后還有復雜的社會阻力和政策盤算。比如印度社會的種姓制度、重男輕女傳統,導致印度國內女性的生存環境非常惡劣,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發布的2020年度的《世界人口白皮書》顯示,近20年的時間內,在全球共1.4億離奇消失的女性中,有4600萬名是印度女孩。在印度女孩是“負資產”,比如出嫁需要給男方高昂的陪嫁彩禮,很多家庭不生男孩不罷休,也導致印度的生育率一直偏高。
此外,因為印度國內宗教原因,特別是印度教與穆斯林教的矛盾,執政的印人黨認為,穆斯林教徒的生育率一直高于印度教徒,認為穆斯林群體遲早會通過高生育率擠占印度教徒社群人口空間,因此必須對其生育加以控制。所以很多評論者認為,目前印度在北方邦、阿薩姆邦等區域實行的計劃生育,仍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總體來看,印度的生育率基本得到控制,說印度計劃生育政策失敗的,有點言過其實,印度實則正面臨著人口紅利的窗口期。
人口紅利還是人口負擔?
中國是成功收獲人口紅利的典型。
所謂的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
因此,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國家”(平均年齡在29歲左右),印度能不能復制中國的經驗收獲人口紅利,成為下一個迎來經濟飛速增長的大國,也一直被討論。
根據專家分析,印度人口紅利的窗口期始于2018年,當時,適齡勞動力人口的增長速率開始超過其被養育人口(14歲或以下的兒童和65歲以上的老人)。這一狀況預計將持續37年,直到2055年。
那么印度有沒有可能像中國這樣抓住這個窗口期呢?
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口膨脹帶來的利益不一定會實現,人口變化和經濟增長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東亞和拉丁美洲經歷了相似的人口變化趨勢,時間上也基本差不多,但最后東亞獲得了經濟成功,而拉美經濟發展卻不如人意。只有抓住這個“人口機遇”,將其轉化為經濟增長源泉才能稱得上是“人口紅利”。
這說明,人口撫養比下降產生的人口紅利,只是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能否獲得人口紅利并加快經濟增長,還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勞動年齡人口是否擁有就業所必需的技能,這背后是教育在支撐;二是社會是否有足夠的就業機會來吸納勞動年齡人口。
與中國相比,印度在這兩方面仍有較大的差距。
從教育方面看,印度的基礎教育滯后,嚴重影響勞動者的技能習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印度小學的輟學率曾一度高達73%,到2000年印度推行校園免費午餐后才逐年下降。但印度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有限,2006年,印度小學的生師比達到42 (中國這一數字是18)。
近年來,印度政府實施多項政策促進基礎教育,中小學的入學率明顯上升,但教育質量提升有限。印度文盲率居高不下,2006年印度成人識字率為63%,文盲率將近40%(同期中國這一數字為9%)。而中國對文盲的定義是不能識別1500個漢字,印度的定義是不能用本土的方言寫自己的名字,所以業界大多認為,印度文盲率是被低估的。
彭博社稱,印度許多公司已經出現熟練工人短缺的問題。根據印度一項全國抽樣調查的結果,印度18~24歲的勞動力中只有1/4完成了中學或高中的學業,缺乏與工作相關的技能。此外,印度女性因為社會地位低下,實際的文盲率會更高,也嚴重影響印度的社會經濟發展。
從就業方面看,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加速,特別是印度1991年實行“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增長達到6%~8%。不過,雖然經濟快速增長,但非農業部門卻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以分流已經過度擁擠的農業部門的勞動力,不像中國在江浙滬沿海地區,有那么多的制造業能夠轉移農民工。其主要原因在于,印度經濟中增長最快的部門如IT、銀行、軟件、通訊等,大多屬于技能和技術密集型,而非勞動密集型,其對雇員的要求與印度大量存在的文盲和半文盲勞動力嚴重不匹配,很難大量吸收就業人口。
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顯示,中國2/3的適齡勞動力人口目前處于有工作或正在找工作的狀態。中國經濟開始高速增長的21世紀初,勞動力參與率達到80%,當時全球平均水平不過60%,幾乎是印度43%的兩倍,而到目前,在新冠疫情暴發后,印度這一數字更是降至40%。一個重要原因是,只有1/5的印度女性有工作。
所以從整體上看,印度失敗的不是生育政策,而是教育、健康、社會政策。從目前來看,印度似乎也陷入了我們此前的困擾中——如果不控制人口數量,社會經濟的發展消化不了這么龐大的就業人口,印度必然陷入“未富先老”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如果這個時候加大力度控制人口,又會快速陷入“低生育陷阱”中。
兩頭都是“陷阱”,印度還是選擇了控制人口。印度總理莫迪在2021年表示,“人口爆炸”可能給下一代帶來諸多“新危機”,政府將人口作為“全國優先考慮”的問題處理,他還要求,印度中央政府和各個邦的政府都要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印度與中國,殊途不同歸
印度與中國實則無論是經濟社會還是人口發展,都不在一個階段上。
從人口的角度看,中國正在經歷人口快速下降的階段,即將負增長;但印度人口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以較快的速度上升,中國人口進程至少比印度快了10~15年。
從經濟社會發展看,中國已經完成了大規模的人口轉移,“進城運動”即將完成,人口城鎮化已經達到了65%左右。但印度的“進城運動”才剛剛開始。
1980年,印度城市化率約為25%,中國約為20%;1987年,印度城市化率為24.8%,中國為24.2%,兩國的城市化率非常接近;但今天,30多年過去了,印度的城市化率也只有35%左右。
中國此前成功的經驗可以歸功于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及中低端制造業,但這也是以中國良好的教育基礎以及基本的醫療衛生體系,極大改善了絕大多數人口的教育和健康狀況,由此大力提供了大量合格的勞動力為前提的。
中美貿易戰、新冠疫情之后,中國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南亞轉移,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成了承接中國產業最多的國家。即使是南亞,孟加拉的競爭力也比印度強,孟加拉對招商引資的熱情很高,為了拉來投資各種免稅政策都用上,相比較而言,印度喜歡對外資企業收重稅,喜歡在用電、工業用地等方面卡外企。
中國目前在夯實制造業的同時,正在加大力度做大做強高端制造業,這也與印度當前的工業化程度不在一個階段。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人口優勢的客觀存在,也給了印度更大的騰挪空間,看輕印度的發展潛力對我們來說并沒有好處。
對我們來說,雖然人口整體增速下降,但我們并未失去人口紅利優勢,只是我們需要在城市化、戶籍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完善法治水平,提升營商環境等方面努力,我們的人口紅利優勢也將繼續發揮作用。印度人口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對我們來說是一面很好的鏡子,可以回看過去的自己,也可以警醒今天的自己。
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以溫和的方式倡導實施計劃生育政策,該國也是發展中國家最早實行計劃生育政策的國家。1941年到1951年十年內,印度人口年增長率均控制在1.3%以下,政府規劃人員樂觀地相信未來的人口增長率會與這一數據持平。20世紀50年代,印度政府并沒有進一步鼓勵計生用品的使用以及家庭規模的控制。7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加大力度控制人口出生率,但是到1991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印度仍然是世界上人口增長率最快的國家。迄今為止,印度并沒有全國統一的計劃生育政策,計劃生育政策是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目前印度有四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省份,如馬哈拉施特拉邦是執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省份之一,馬哈拉施特拉邦目前擁有9300萬人口。從2001年5月起,該邦政府工作人員最多只能生育兩個孩子。印度是一個種姓制度的國家,因此會出現許多外國人不能理解的現象。當地的女性地位也并不高,在出嫁時,有的女人還要出嫁妝錢,甚至結婚的開銷都是女方家里出。在結婚以后,一個家庭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多。眾所周知,印度也算是一個人口大國,已突破13億。人口多也會帶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會導致失業人口過多。然而,印度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原因是什么?第一點,是因為印度的經濟發展,并不是依靠科學技術,而是靠勞動力。只有人口多了,廉價的勞動力才會優勢。才能吸引不少各國到當地去投資設廠。另外,也需要人口去進行勞作和耕地,勞動力對于他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優勢。所以,印度為了經濟,也有自己的考量。第二點,印度的法制不健全,階級等級很鮮明,不同的人在社會上有著不同的地位,受到的待遇差別也很大。只有上層的貴族人們,才能過上比較安逸舒適的生活,而處在底層的民眾,只好用不斷的生孩子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只有這樣,才能撐起一個家庭的開銷。甚至有的家庭會為了能夠生出男孩,不斷的生育。第三點,宗教信仰也讓計劃生育這一政策難以實行,印度人認為女性只要一懷孕,就不能墮胎。覺得這會折壽、損陰德。還會“影響”到男女之間的感情以及事業和健康。另外,宗教還鼓勵她們多生育。這些教派都不希望自身的人口數量減少,這樣一來就會比其它宗教比下去,處于劣勢了。實際上,印度也曾經實行過計劃生育,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實行計劃生育的國家之一,在1952年,就已經提出了要進行節制生育。當時出現不少獎勵政策,比如說在職的人員家庭中有獨生子女,那么可以在住房上獲得比較好的待遇,甚至向絕育的國民贈送自行車。只是因為由于各種原因,再加上引起了民憤,就沒有再進行下去了。從根本上來說,要想讓計劃生育能順利實行,還得從他們的觀念上去改變。如何才能讓他們接受這一項政策,是一個難題。等到人們認為確實沒必要多生孩子之后,或許這個問題才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只能說,在印度人的心中,多生孩子這個想法已經根深蒂固,很難再祛除。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一條 為了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推行計劃生育,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幸福、民族繁榮與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采取綜合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國家依靠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第三條 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應當與增加婦女受教育和就業機會、增進婦女健康、提高婦女地位相結合。
法律分析:除了中國,印度,韓國,印尼,越南等國家也實施過計劃生育。每個國家的計生政策在細節上各有不同,但是都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控制人口。1、其中印度是世界上第一個官方推行計劃生育的國家,印度從1951年開始就推行計劃生育,但是并沒有采取強制性的措施。2、韓國的計劃生育并沒有中國的計劃生育如此的激進和強制,韓國計劃生育整體來說是溫和的,以經濟為手段,以法律為導向促進韓國人降低生育率,例如免費的節育,政府的宣導,免費的避孕產品,人工流產合法化等等,從節育手段上來說,中韓差不多的,不管是避孕套的發放還是對女性放環。3、印尼人口政策核心是推行家庭生育計劃。印尼政府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先在爪哇和巴厘兩個人口最稠密的島嶼進行家庭生育計劃的試點,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公元1973—1977)期間,逐漸推廣到西齊、北蘇門答臘、西蘇門答臘等十個省、區。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家庭生育計劃推廣到其他11個省份,普及全國?!痉梢罁浚骸吨腥A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第一條 為了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推行計劃生育,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幸福、民族繁榮與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采取綜合措施,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國家依靠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第三條 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應當與增加婦女受教育和就業機會、增進婦女健康、提高婦女地位相結合。
法律分析:
為了鼓勵民眾進行計劃生育,政府出臺了許多獎勵政策,比如獨生子女在職人員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較好待遇,做絕育最多的村子可優先獲得飲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對“晚”生“稀”生的婦女給予現金獎勵,向做絕育的國民贈送自行車,為絕育的男子辦理持槍執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懲罰措施。然而多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第十八條 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夫妻雙方戶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關于再生育子女的規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當事人的原則適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 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并取消社會撫養費等制約措施、清理和廢止相關處罰規定,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法律分析:為了鼓勵民眾進行計劃生育,政府出臺了許多獎勵政策,比如獨生子女在職人員家庭可在住房上得到較好待遇,做絕育最多的村子可優先獲得飲水、灌溉和更多的福利保健,對“晚”生“稀”生的婦女給予現金獎勵,向做絕育的國民贈送自行車,為絕育的男子辦理持槍執照等。印度也制定了一些懲罰措施。然而多不具有強制性,所以很少起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第十八條 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少數民族也要實行計劃生育,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規定。夫妻雙方戶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關于再生育子女的規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當事人的原則適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 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并取消社會撫養費等制約措施、清理和廢止相關處罰規定,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法律分析:
計劃生育對當今社會的影響是:大大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出現了男女比例失調、由于社會撫養費征收不到位導致沒有上戶口,享受不了公民應有的權利,以及現在社會老齡化、空巢老人越來越多。
法律依據:
《中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第二條 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國家采取綜合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國家依靠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和社會保障制度,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江浙招商引資經驗
●江浙招商引資優惠政策
●浙江 招商引資
●江浙招商引資項目名單
●浙江招商政策
●江蘇招商引資
●浙江省招商引資客商接待標準
●各省招商引資
●浙江招商局
●浙江招商引資網
文章來源參考:【頭條】2025江浙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江蘇招商引資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我們的本網站以便快速找到!
投稿:陳詩
內容審核:李娜娜律師
電話:400-1598098 郵箱:[email protected]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亮馬橋路甲40號二十一世紀大廈3層